首页 > 古文名篇 > 列女传 > 晋弓工妻翻译赏析

列女传

晋弓工妻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如今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如今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10名妇女的故事。这七卷是: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传。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宫廷动荡多有外戚影子。刘向认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应当从皇帝周边的人开始教育,因此写成此书,以劝谏皇帝、嫔妃及外戚。《列女传》选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对妇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赞扬的内容在如今的多数人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晋弓工妻

书籍:列女传    更新时间:2021-04-13

弓工妻者,晋繁人之女也。当平公之时,使其夫为弓,三年乃成。平公引弓而射,不穿一札。平公怒,将杀弓人。弓人之妻请见曰:“繁人之子,弓人之妻也。愿有谒于君。”平公见之,妻曰:“君闻昔者公刘之行乎?羊牛践葭苇,恻然为民痛之。恩及草木,岂欲杀不辜者乎!秦穆公,有盗食其骏马之肉,反饮之以酒。楚庄王臣援其夫人之衣,而绝缨与饮大乐。此三君者,仁着于天下,卒享其报,名垂至今。昔帝尧茅茨不翦,采椽不斲,土阶三等,犹以为为之者劳,居之者逸也。今妾之夫,治造此弓,其为之亦劳矣。其干生于太山之阿,一日三睹阴,三睹阳。傅以燕牛之角,缠以荆麋之筋,餬以河鱼之胶。此四者,皆天下之妙选也,而君不能以穿一札,是君之不能射也,而反欲杀妾之夫,不亦谬乎!妾闻射之道,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盖射之道也。平公以其言为仪而射,穿七札,繁人之夫立得出,而赐金三镒。君子谓弓工妻可与处难。诗曰:“敦弓既坚,舍矢既钧。”言射有法也。

颂曰:

晋平作弓,三年乃成,公怒弓工,将加以刑,妻往说公,陈其干材,列其劳苦,公遂释之。

《晋弓工妻》相关文章

  • 《谈经说法》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讲说佛经佛法。 佛经: 佛教的经典。也叫释典。参看〖释藏 〗。 佛法: ①佛教的教义。 ②佛教徒和迷信的人认为佛所具有的法力。 说法: 1.宣讲宗教教义。 2.引申为讲解道
  • 《染缋》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加色描绘。 描绘: 描画;描写:描绘人物|作品生动描绘了大上海的变化。 缋(繢)huì ㄏㄨㄟˋ 布帛的头尾。 绘画。 画工。 缋(繢)huí ㄏㄨㄟˊ 色彩鲜明。 染rǎn ㄖㄢ
  • 《惊惋》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惊讶叹惜。 叹惜: 嗟叹﹑惋惜。 惊讶: 感到很奇怪;惊异:惊讶的目光 ㄧ人们对他的举动感到十分惊讶。 惋wǎn ㄨㄢˇ 叹惜,憾恨:惋惜。惋伤。惋叹。悲惋。哀惋。 惊(驚)jīng
  • 《蝗蝝》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蝗的幼虫。 幼虫: 从昆虫卵内孵化出来的幼小生物体,形态跟长成的昆虫不同。 蝗huáng ㄏㄨㄤˊ 〔蝗虫〕昆虫,种类很多,躯体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适于弹跳,常
  • 《躭怕》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犹言担受惊吓。 担受: 承受。 惊吓: 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孩子受了惊吓,哭起来了。 怕pà ㄆㄚˋ 恐惧:怕人。怕死。害怕。惧怕。可怕。 或许,表示疑虑或猜想:恐怕他别有
  • 《虿锋》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虿尾的毒刺。比喻凶恶的气焰。 凶恶: 1.形容行为﹑相貌或景象等十分可怕。 2.指恶人。 虿尾: 1.虿的尾部。虿尾末端有毒钩。比喻毒之所在。 2.借指蝎子。 3.即虿发。
  • 《纨袴子弟》 原文翻译 - - 成语大全 - - 成语名称:纨袴子弟成语读音:wán kǔ zǐ dì成语解释:纨袴: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华丽衣着。旧称浮华的富贵人家子弟。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
  • 《明推暗就》 原文翻译 - - 成语大全 - - 成语名称:明推暗就成语读音:míng tuī àn jiù成语解释:表面上推拒,暗地里接受。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拒绝的样子。成语出处:清·李渔《慎鸾交·债饵》:“那老婆子走来央求我,被我故意作
  • 《守空品第十七》 原文翻译 - - 道行般若经 - -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何等为入空。何等为守空三昧。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观。当作是观。一心作是观不见法。如是不见法。於法中不作证。须菩
  • 《周书·立政》 原文翻译 - - 尚书 - - 周公作《立政》。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周公曰:“呜呼!休兹知恤,鲜哉!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

关于我们 | 申明:本站所有古诗词及相关同容皆来自网络

copyright 2020 古诗大全:www.gushixiu.net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