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文名篇 > 长短经 > 蛇势第十七翻译赏析

长短经

蛇势第十七
《反经》由唐人赵蕤著,原名《长短经》,有是非、得失、长短、优劣的意思。纪晓岚编撰的《四库全书·〈长短经〉提要》说:“此书辨析事势,其言盖出于纵横家,故以‘长短’为名。”王土祯《居易录》记徐乾学尝得宋椠于临清。此本前有“傅是楼”一印,又有“健庵收藏图书”一印,后有“乾学”一印。每卷之未皆题“杭州净戒院新印”七字。犹南宋旧刻,盖即士祯所言之本。然仅存九卷。未有洪武西已沈新民《跋》称其“第十卷载阴谋家本阙,今存者六十四篇”云云。(案此《跋》全剿用晁公武之言,疑书贾伪托。)是佚其一卷而反多一篇,与蕤《序》六十三篇之数不合。

蛇势第十七

书籍:长短经    更新时间:2021-04-13

语曰:投兵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胡越何患乎异心?《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何以明之?汉宣帝时,先零为寇,帝命赵充国征之,引兵至先零所在。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遂利行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追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将校皆曰:善。虏果赴水溺死者数百。於是破之。袁尚既败,遂奔辽东,众有数千。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曹公既破鸟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公引兵还,康果斩送尚、熙,传其首。诸将或问曰:公还而康斩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熙,其急之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劫然也。曹公征张绣,荀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其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则必相救。曹操不从,进至穰,与绣战。表果救之,军不利矣。故《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或曰:敢问可使如率然乎?孙子曰:可矣。夫吴人之与越人相恶,当其同舟而济则相救如左右手。是故放马埋轮,不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此之谓矣。

《蛇势第十七》相关文章

  • 《醉美人》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垂丝海棠的别名。 美人: 1.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 2.喻君上。 3.品德美好的人。 4.妃嫔的称号。 别名: 1.正名以外的名字;异名。 2.《荀子》中的逻辑术语。荀
  • 《攒生》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丛生。 丛生: 聚在一起生长或发生:丛生的灌木|百病丛生。 生shēng ㄕㄥˉ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生。滋生。生长。
  • 《相熟》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见“相孰”。 [know each other] 〈方〉∶彼此了解、相识;由于互相接触得多而熟悉 相熟相知 相孰: 1.谓详加审辨。孰,详审。 2.亦作“相熟”。互相认识;彼此熟悉。
  • 《泥尾》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曳尾于泥涂。比喻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语出《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生活: ①指人或生物的各种活动:文化生活|政治生活|蟋蟀的生活
  • 《目所未睹》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睹:看。从来没有看见过。 从来: 1.亦作“从徕”。来路;由来;来源。 2.历来;向来。 3.从前;原来。 见过: 谦辞。犹来访。唐王维有《酬诸公见过》诗。 看见: 看到:看得见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体积: 几何体占有空间部分的大小。通常取棱长为单位长度的正方体的体积作为体积单位,度量几何体所得的量数就是几何体的体积
  • 《鞠藭》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见“鞠穷”。 鞠穷: 1.亦作“鞠䓖”。 2.即山鞠?。中药名。能驱寒御湿。 藭qióng ㄑㄩㄥˊ 〔��藭〕见“��”。 鞠jū ㄐㄩˉ 养
  • 《校察》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察考;侦察。 察考: 谓调查,考察,追究。 侦察: 为获取敌方与军事斗争有关的情况而采取的行动。其主要手段有观察、窃听、刺探、搜索、截获、捕获战俘、谍报侦察、战斗侦察、
  • 《髺发》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犹束发。 束发: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髺kuò ㄎㄨㄛˋ 束(发);挽(发髻):“主人髺发。” 髺yuè ㄩㄝˋ 器物折足,形体歪斜。 发(發)f
  • 《板涩》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板滞晦涩。 板滞: (文章、图画、神情等)呆板:两眼板滞。 晦涩: (诗文、乐曲等的含意 )隐晦不易懂:文字晦涩。 板(闆)bǎn ㄅㄢˇ 成片的较硬的物体:案板。板子。木板。板上钉

关于我们 | 申明:本站所有古诗词及相关同容皆来自网络

copyright 2020 古诗大全:www.gushixiu.net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