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全书分十卷。卷一在概述针道源流、简记《针灸大成》引用医籍之名称与特点之后,主要是节录《内经》、《难经》等古医籍中有关针灸的部分原文,附有杨氏的注解;卷二及卷三系摘引《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等20余种医籍中的部分针灸歌赋,也附有杨氏所加注解。在古代针灸专书中,《针灸大成》所辑录的针灸歌赋是较全的。卷四叙述取穴法、针具、各种针刺法等;卷五为十二经井穴、子午流注法等;卷六与卷七记述脏腑、经络、十二经穴位及主治;卷八为临床各科病证的针灸治法;卷九包括“治症总要”、名医治法、取穴法、灸治以及杨氏针灸治疗医案等;卷十主要介绍小儿的针灸按摩治法,特别是转载的《陈氏小儿按摩经》,是很宝贵的古代小儿按摩专著。

针灸大成

  • 1 卷十·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第一、蛇丝惊:因饮食无度,劳郁伤神,拉舌,四肢冷,口含母乳,一喷一道青烟,肚上起青筋,气急,心经有热。推天河水二百,退六腑,运八卦各一百,推三关、运水入土、运五经、水底捞月各五十,
  • 2 卷十·补遗   孩儿惊:手足缩住,先笑后哭,眼光、筋红白难治,紫黄不妨。于太阴太阳穴掐之,用黄麻一束,烧灰,吹鼻中;不醒,中指掐之。   脐风惊:将太阴、太阳掐之,太阳日起而红,酽醋一钟,韶粉炼之,红
  • 3 卷十·三关   风关易治,气关难治,命关死候。   左手应心肝,右手应脾肺,男主左女主右。   三关者,手食指三节也。初节为风关,寅位;二节为气关,卯位;三节为命关,辰位。   夫小儿初生,五脏血
  • 4 卷十·六筋   手六筋,从大指边,向里数也。   第一、赤筋:乃浮阳属火,以应心与小肠。主霍乱,外通舌;反则燥热,却向干位掐之,则阳自然即散也。又于横门下本筋掐之,下五筋仿此。   第二、青
  • 5 卷十·外八段锦   先望孩儿眼色青,次看背上冷如冰,阳男搐左无防事,搐右令人甚可惊。   女搐右边犹可治,若逢搐左疾非轻,歪邪口眼终无害,纵有仙丹也莫平。   囟门肿起定为风,此候应知是必凶,
  • 6 卷十·入门歌   五指梢头冷,惊来不可安,若逢中指热,必定见伤寒。中指独自冷,麻痘症相传,女右男分左,分明仔细看。   儿心热跳是着唬,热而不跳伤风说,凉而翻眼是水惊,此是入门探候诀。
  • 7 卷十·内八段锦   红净为安不用惊,若逢红黑便难宁,更加红乱青尤甚,取下风痰病立轻。   赤色微轻是外惊,若如米粒势难轻,红散多因乘怒乱,更加搐搦实难平。   小儿初诞月腹病,两眉颦号作盘肠,
  • 8 卷十·察色验病生死诀   面上紫,心气绝,五日死。面赤目陷,肝气绝,三日死。面黄,四肢重,脾气绝,九日死。面白,鼻入奇论,肺气绝,三日死。胸如黄熟豆,骨气绝,一日死。面黑耳黄,呻吟,肾气绝,四日死。口张唇青,毛枯,
  • 9 卷十·汤氏歌   山根若见脉横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赤黑因疲时吐泻,色红啼夜不曾停。   青脉生于左太阳,须惊一度见推详,赤是伤寒微燥热,黑青知是乳多伤。   右边赤脉不须多,有则频惊怎奈何?
  • 10 卷十·初生调护   怀娠:   怀娠之后,必须饮食有常,起居自若,使神全气和,则胎常安,生子必伟。最忌食热毒等物,庶生儿免有脐突疮痈。   初诞:   婴儿在胎,必借胎液以滋养之。初离母体,口有液毒
  • 11 卷十·面色图歌   额印堂、山根:   额红大热燥,青色有肝风,印堂青色见,人惊火则红,山根青隐隐,惊遭是两重,若还斯处赤,泻燥定相攻。   年寿:   年上微黄为正色,若平更陷夭难禁,急因痢疾黑危候
  • 12 卷十·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自掌至天河穴为上,自天河穴至指头为下。   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歪斜,左向右重,右向左重。   掐二人上马,能补肾,清
  • 13 卷十·小儿针   《小儿针》(针用毫针,艾炷如小麦,或雀粪大)   《宝鉴》曰:“急慢惊风,灸前项。若不愈,灸攒竹,人中各三壮。”或谓急惊属肝,慢惊属脾,《宝鉴》不分。灸前顶,攒竹二穴,俱太阳、督脉
  • 14 卷十·命门部位歌   中庭与天庭,司空及印堂,额角方广处,有病定存亡。青黑惊风恶,体和润泽光,不可陷兼损,唇黑最难当。青甚须忧急,昏暗亦堪伤,此是命门地,医师妙较量。   面眼青肝病,赤心,黄脾,白肺,黑
  • 15 卷十·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掐心经,二掐劳宫,推上三关,发热出汗用之。如汗不来,再将二扇门揉之,掐之,手心微汗出,乃止。   掐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之为泻,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黄,四肢无力用之。  
  • 16 卷十·面部五位歌   面上之症额为心,鼻为脾土是其真,左腮为肝右为肺,承浆属肾居下唇。
  • 17 卷十·手法歌   心经有热作痰迷,天河水过作洪池,肝经有病儿多闷,推动脾土病即除。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肺经受风咳嗽多,即在肺经久按摩。肾经有病小便涩,推动肾水即救得,小肠有病气
  • 18 卷十·观形察色法   凡看小儿病,先观形色,切脉次之。盖面部气色,总见五位色青者,惊积不散,欲发风候;五位色红者,痰积壅盛,惊悸不宁;五位色黄者,食积症伤,疳候痞癖;五位色白者,肺气不实,滑泄吐利;五位色黑
  • 19 卷九·医案(杨氏)   乙卯岁,至建宁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举,背恶寒而体倦困,虽盛暑喜穿棉袄,诸医俱作虚冷治之。余诊其脉沉滑,此痰在经络也。余针肺俞、曲池、三里穴,是日即觉身轻手举,寒亦不畏,棉袄不
  • 20 卷十·保婴神术(按摩经)   穴法不详注,针卷考之甚详。   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要诀也。急惊风属肝木,风邪有余之症,治宜清凉苦寒,泻气化痰
  • 21 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灸寒热   灸寒热之法: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
  • 22 卷九·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灸疮膏法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叶、芩、连、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炒铅粉、香油煎膏贴。如用别膏不对症。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如用别物,干燥作疼,亦
  • 23 卷九·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艾叶《医统》   《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避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臼捣
  • 24 卷九·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壮数多少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有至三五百壮、千壮,此亦太过。曹氏灸法,有百壮,有五十壮。《小品》诸方亦然。惟
  • 25 卷九·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相天时   《千金》云:“正午以后乃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痃,不可针灸。卒急者,不用此例。”   《下经》云:“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暑
  • 26 卷九·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灸结胸伤寒法   宣黄连七寸,捣末,巴豆七个,去壳不去油,一处研细成膏,如干,滴水两点,纳于脐中,用艾灸腹中通快痛为度。   灸阴毒结胸   巴豆十粒研烂,入面一钱,捣作饼子,实搽
  • 27 卷九·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雷火针法   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三钱,麝少许,蕲艾二两,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次将药未掺卷极紧,收用。按
  • 28 卷九·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灸劳穴法(《聚英》)   《资生经》云:“久劳,其状手脚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肌瘦面黄,减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于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月
  • 29 卷九·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取灸心气法   先将长草一条,比男左女右手掌内大拇指根横纹量起。至甲内止,以墨点记;次比盐指、中指、四指、小指五指皆比如前法;再加同身寸一寸点定,别用秆草一条,与前所量
  • 30 卷九·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主治阳气亏弱,诸风痼冷,梦遗上气,呃逆膈噎,狂惑妄误百症。取穴须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齐胸,以两手围其足膝,使胛骨开离,勿令动摇,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点墨记之,即以墨
  • 31 卷九·骑竹马灸穴法   此二穴,专治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疬诸风,一切病症。先从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断;次用篾取前同身寸一寸,却令病人脱去衣服,以大竹扛一条
  • 32 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卒死: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趾内,去甲一韭叶
  • 33 卷九·崔氏取四花穴法   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尪羸痼疾,用蜡绳量患人口长,照绳裁纸四方,中剪小孔,别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趾,后上曲(月秋)横纹截断,如妇人缠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髃穴
  • 34 卷九·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趾甲
  • 35 卷九·东垣针法(聚英)   东垣曰:“《黄帝针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
  • 36 卷九·名医治法(聚英)   疮毒   《原病式》曰:“凡人初觉发背,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用湿纸复其上,立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铜钱厚,安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
  • 37 卷八·续增治法   中风论(徐氏书)   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屎、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且中风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各不同焉。或中于脏,或中于腑,或痰或气,或怒或喜,逐其隙
  • 38 卷九·治症总要(杨氏)   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
  • 39 卷八·小儿门   大小五痫:水沟百会神门金门昆仑巨阙。   惊风:腕骨。   瘈瘲,五指掣:阳谷腕骨昆仑。   摇头张口,反折:金门。   风痫,目戴上:百会昆仑丝竹空。   脱肛:百会长强。  
  • 40 卷八·疮毒门   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   疔疮生手上:曲池(灸)。   疔疮生背上: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   瘰疬:少海(先针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针入内,须定浅深,追核大小,勿出
  • 41 卷八·手足腰腋门   手臂痛不能举:曲池尺泽肩髎三里少海太渊阳池阳溪阳谷前谷合谷液门外关腕骨。   臂寒:尺泽神门。   臂内廉痛:太渊。   臂腕侧痛:阳谷。   手腕动摇:曲泽。   腋痛
  • 42 卷八·妇人门   月脉不调:气海中极带脉(一壮)肾俞三阴交。   月事不利:足临泣三阴交中极。   过时不止:隐白。   下经若冷,来无定时:关元。   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   血崩:气海
  • 43 卷八·鼻口门   鼻有息肉:迎香。衄血:风府风池合谷三间二间后溪前谷委中申脉昆仑厉兑上星隐白。   鼽衄:风府二间迎香。   鼻塞:上星临泣百会前谷厉兑合谷迎香。   鼻流清涕:人中上星
  • 44 卷八·胸背胁门   胸满:经渠阳溪后溪三间间使阳陵三里曲泉足临泣。   胸痹:太渊。   胸膊闷:肩井。   胸胁痛:天井支沟间使大陵三里太白丘墟阳辅。   胸中澹:间使。   胸满支肿:内关
  • 45 卷八·耳目门   耳鸣: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络却阳溪阳谷前谷后溪腕骨中渚液门商阳肾俞。   生疮,有脓汁:耳门翳风合谷。   重听无所闻:耳门风池侠溪翳风听会听宫。   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
  • 46 卷八·头面门   头痛:百会上星风府风池攒竹丝竹空小海阳溪大陵后溪合谷腕骨中冲中渚昆仑阳陵。   头强痛:颊车风池肩井少海后溪前谷。   头偏痛:头维。   脑泻:顖会通谷。   头风:
  • 47 卷八·咽喉门   喉痹:颊车合谷少商尺泽经渠阳溪大陵二间前谷。   鼓颔:少商。   咽中如梗:间使三间。   咽肿:中渚太溪。   咽外肿:液门。   咽食不下:灸膻中。   咽中闭:曲池合
  • 48 卷八·肠痔大便门   肠鸣:三里陷谷公孙太白章门三阴交水分神阙胃俞三焦俞。   肠鸣而泻:神阙水分三间。   食泄:上廉下廉。   暴泄:隐白。   洞泄:肾俞。   溏泄:太冲神阙三阴交。  
  • 49 卷八·阴疝小便门   寒疝腹痛:阴市太溪肝俞。   疝瘕:阴蹻(此二穴,在足内踝陷中。主卒疝,小腹疼痛,左取右,右取左,灸三壮。女人月水不调,亦灸)。   卒疝:丘墟大敦阴市照海。   颓疝:曲泉中封太冲
  • 50 卷八·汗门   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   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   自汗:曲池列缺少商昆仑冲阳然谷大敦涌泉。   无汗:上星哑门风府风池支沟经渠大陵阳谷腕骨然骨中渚液门鱼际合
  • 51 卷八·痹厥门   风痹:尺泽阳辅。   积痹痰痹:膈俞。   寒厥:太渊液门。   痿厥:丘墟。   尸厥如死及不知人事:灸厉兑(三壮)。   身寒痹:曲池列缺环跳风市委中商丘中封临泣。   逆
  • 52 卷八·疟疾门   疟疾:百会经渠前谷。   温疟:中脘大椎。痎疟:腰俞。   疟疾发寒热:合谷液门商阳。   痰疟寒热:后溪合谷。   疟疾振寒:上星丘墟陷谷。   头痛:腕骨。   寒疟:三间
  • 53 卷八·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浑身浮肿:曲池合谷三里内庭行间三阴交。   水肿:列缺腕骨合谷间使阳陵阴谷三里曲泉解溪陷谷复溜公孙厉兑冲阳阴陵胃俞水分神阙。   四肢浮肿:曲池通里合谷中渚液门三
  • 54 卷八·心邪癫狂门   心邪癫狂:攒竹尺泽间使阳溪。   癫狂:曲池(七壮)小海少海间使阳溪阳谷大陵合谷鱼际腕骨神门液门冲阳行间京骨(以上俱灸)肺俞(百壮)。   癫痫:攒竹天井小海神门金门商丘行间
  • 55 卷八·霍乱门   霍乱:阴陵承山解溪太白。   霍乱吐泻:关冲支沟尺泽三里太白先取太溪,后取太仓。   霍乱呕吐转筋:支沟。   逆数:关冲阴陵承山阳辅太白大都中封解溪丘墟公孙。
  • 56 卷八·心脾胃门   心痛:曲泽间使内关大陵神门太渊太溪通谷心俞(百壮),巨阙(七壮)。   心痛食不化:中脘。   胃脘痛:太渊鱼际三里两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壮)膈俞胃俞肾俞(随年壮)。   心烦:神门阳溪
  • 57 卷八·诸般积聚门   气块冷气,一切气疾:气海。   心气痛连胁:百会上脘支沟大陵三里。   结气上喘及伏梁气:中脘。   心下如杯:中脘百会。胁下积气:期门。   贲豚气:章门期门中脘巨阙气海(
  • 58 卷八·腹痛胀满门   腹痛:内关三里阴谷阴陵复溜太溪昆仑陷谷行间太白中脘气海膈俞脾俞肾俞。   食不下:内关鱼际三里。   小腹急痛不可忍及小肠气,外肾吊,疝气,诸气痛,心痛:灸足大趾次指下中
  • 59 卷八·伤寒门   身热头疼:攒竹大陵神门合谷鱼际中渚液门少泽委中太白。   洒淅恶寒,寒栗鼓颔:鱼际。   身热:陷谷吕细(足寒至膝,乃出针)三里复溜侠溪公孙太白委中涌泉。   寒热:风池少海
  • 60 卷八·痰喘咳嗽门   咳嗽:列缺经渠尺泽鱼际少泽前谷三里解溪昆仑肺俞(百壮)膻中(七壮)。   咳嗽饮水:太渊。   引两胁痛:肝俞。   引尻痛:鱼际。   咳血:列缺三里肺俞百劳乳根风门肝俞。  
  • 61 卷八·诸风门   左瘫右痪:曲池阳溪合谷中渚三里阳辅昆仑。   肘不能屈:腕骨。   足无膏泽:上廉。   偏风:列缺冲阳。   身体反折:肝俞。   中风肘挛:内关。   目戴上:丝竹空。  
  • 62 卷八·穴法(神应经)   神庭:在直鼻上,入发际五分。灸七壮,止七七壮。禁针。   上星:在直鼻上,入发际一寸。针三分,以细三棱针,泄诸阳热气。灸三壮,不宜多;多则拔气上,目不明。   顖会:在上星后一寸,
  • 63 卷七·穴同名异类(聚英)   一穴二名:   后顶:一名交冲。强间:一名大羽。窍阴:一名枕骨。脑户:一名合颅。   曲鬓:一名曲发。脑空:一名颞颥。颅囟:一名颅息。听宫:一名多所闻。   瘈脉:一名资脉。素髎
  • 64 卷七·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凡下体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前经络注
  • 65 卷七·经外奇穴(杨氏)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血最效。   鼻准:二穴,在鼻柱尖上,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
  • 66 卷七·看部取穴   《灵枢》杂症论:“人身上部病取手阳明经,中部病取足太阴经,下部病取足厥阴经,前膺病取足阳明经,后背病取足太阳经。取经者,取经中之穴也。一病可用一二穴。”
  • 67 卷七·五脏募穴(聚英)   中府(肺募)巨阙(心募)期门(肝募)章门(脾募)京门(肾募)   按《难经》云:“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腹曰阴,募皆在腹)。”   东垣曰:“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又曰:“
  • 68 卷七·八会   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难经》云:“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穴也。”
  • 69 卷七·十五络脉(节要)   手太阴之别络,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呿,小便遗数,补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络,名曰通里。去腕
  • 70 卷七·十二经筋(节要)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侠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
  • 71 卷七·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
  • 72 卷七·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十五络脉者,十二经之别络而相通焉者也。其余三络,为任督二脉之络,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灌溉于脏腑者也。《难经》谓三络为阳蹻、阴蹻二络,常考之无穴可指。且二蹻亦非十四
  • 73 卷七·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督脉起自下极腧,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
  • 74 卷七·奇经八脉(节要)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
  • 75 卷七·督脉   督脉经穴歌   督脉中行二十七,长强腰俞阳关密,命门悬枢接脊中,筋缩至阳灵台逸,神道身柱陶道长,大椎平肩二十一,哑门风府脑户深,强间后顶百会率,前顶顖会上星圆,神庭素髎水沟窟
  • 76 卷七·督任要穴(杨氏)   督脉   人病脊膂强痛,癫痫,背心热,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斯乃督脉起于下极,并脊上行风府。起于尾闾,而生是病,可刺督脉人中穴。鼻柱下近孔陷中,针四分,灸亦可,不及针,昏晕及
  • 77 卷七·任脉   任脉经穴歌   任脉三八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锐,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
  • 78 卷七·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胆也。胆为青肠。”又曰:“胆为清净之府。诸腑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虚则目昏,若吐伤胆
  • 79 卷七·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
  • 80 卷七·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经穴主治   滑氏曰:“手厥阴心主,又曰心包络,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经而言,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   手厥
  • 81 卷七·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人心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
  • 82 卷六·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曰:“膀胱为黑肠。”   诸书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无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
  • 83 卷六·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藏
  • 84 卷六·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
  • 85 卷六·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肠为赤肠。”   胃之下口,小肠之上口也,在脐上二寸,水谷于是分焉。大肠上口,小肠之下口也。至是而
  • 86 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   足太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仓禀之本,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孤脏以灌四旁。脾主四肢,为胃行津液。   
  • 87 卷六·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
  • 88 卷六·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
  • 89 卷六·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头维厉兑三,脾部隐白大包四,手心极泉少冲来,小肠少泽、听宫去,膀胱睛明、至阴间,肾经涌泉俞府位,心包天池中冲随,三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瞳子髎
  • 90 卷六·手太阴肺经   《内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
  • 91 卷六·五脏六腑   五脏: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六腑:腑者,府也。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藏精
  • 92 卷六·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手之六阳经脉,从手至头,长五尺,共计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阴经脉,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共计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经脉,从头走至足,长八尺,共计六
  • 93 卷五·八法手诀歌(聚英)   春夏先深而后浅,秋冬先浅而后深,随处按之呼吸轻,迎而吸之寻内关,补虚泻实公孙是,列缺次当照海深,临泣外关和上下,后溪申脉用金针。先深后浅行阴数,前三后二却是阴,先浅后深阳数
  • 94 卷五·八法临时干支歌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顺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其法如甲丙戊庚壬为阳日,乙丁己辛癸为阴
  • 95 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   冲脉:   考穴:公孙二穴,脾经。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举足,两足掌相对取之。针一寸,主心腹五脏病,与内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
  • 96 卷五·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卯壬寅亦顺寻,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元因。
  • 97 卷五·八法逐日干支歌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支干即得知。
  • 98 卷五·八穴配合歌   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疴,临泣、外关分主客,后溪、申脉正相和。左针右病知高下,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 99 卷五·刺法启玄歌(五言)   八法神针妙,飞腾法最奇,砭针行内外,水火就中推。上下交经走,疾如应手驱,往来依进退,补泻逐迎随。用似船推舵,应如弩发机。气聚时间散,身疼指下移。这般玄妙诀,料得少人知。
  • 100 卷五·八脉配八卦歌   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联。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 101 卷五·八法交会歌   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列缺交经通照海,后溪、申脉亦相从。
  • 102 卷五·八法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 103 卷五·八法交会八脉   公孙二穴,父,通冲脉;内关二穴,母,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蹻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临泣二穴,男,通带脉;
  • 104 卷五·九宮歌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寄于坤局。
  • 105 卷五·八法歌   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按灵龟飞腾图有二,人莫适从,今取其效验者录之耳。
  • 106 卷五·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阳明。太阴少阴少阳。太阳厥阴。
  • 107 卷五·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肺之主大肠客:   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可刺手太阴肺经原,
  • 108 卷五·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手太阴肺经,属辛金。起中府,终少商,多气少血,寅时注此。是动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谓臂厥。所生病: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
  • 109 卷五·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内经》曰:『十二经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又曰:『迎而夺之,随而济之。』又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曰:『经脉行血气,通阴
  • 110 卷五·十二經之原歌   甲出丘墟以太冲,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渊同,壬归京骨、阳池穴,癸出太溪、大陵中。   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曰原。又曰:『
  • 111 卷五·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①,面青善怒,此胆病也。若心下满,当刺窍阴②,身热当刺侠溪③,体重节痛刺临泣④,喘嗽寒热刺阳辅⑤,逆气而泄刺阳陵泉⑥,又总刺丘墟⑦。   ①胆为清净之府故
  • 112 卷五·流注时日   阳日阳时阳穴,阴日阴时阴穴,阳以阴为阖,阴以阳为阖,阖者闭也。闭则以本时天干,与某穴相合者针之。阳日遇阴时,阴日遇阳时,则前穴已闭,取其合穴针之。合者,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
  • 113 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
  • 114 卷五·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人每日一身周流六十六穴,每时周流五穴(除六原穴,乃过经之所)。相生相合者为开,则刺之。相克者为阖,则不刺。阳生阴死,阴生阳死。如甲木死于午,生于亥。乙木死于亥,生于午。丙火
  • 115 卷五·流注图   足少阳胆之经,甲主,与巳合,胆引气行。   甲戌时开胆为井金。   丙子时,小肠荥水。   戊寅时,胃俞木,并过胆原丘墟,木原在寅。   庚辰时,大肠经火。   壬午时,膀胱合土
  • 116 卷五·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
  • 117 卷五·十二经纳干支歌   十二经纳天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十二经纳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
  • 118 卷五·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
  • 119 卷五·十二经井穴(杨氏)   手太阴井:少商   人病膨胀,喘咳,缺盆痛,心烦,掌热,肩背疼,咽痛喉肿。斯乃以脉循上膈肺中,横过腋关,穿过尺泽入少商,故邪客于手太阴之络,而生是病。   可刺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
  • 120 卷四·人神禁忌   九部人神禁忌歌:   一脐二心三到肘,四咽五口六在首,七脊八膝九在足,轮流顺数忌针灸。   九部人神禁忌图:   此法:一岁起脐,二岁起心,周而复始,顺数。   十干人神:   甲
  • 121 卷四·尻神禁忌   九宫尻神禁忌歌:   坤踝震腨指牙上,巽属头兮乳口中,面背目干手膊兑,项腰艮膝肋离从,坎肘脚肚轮流数,惟有肩尻在中宫。   九宫尻神禁忌图:   此神农所制。其法一岁起坤,二
  • 122 卷四·禁灸穴歌   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丝竹、攒竹、睛明穴,素髎、禾髎、迎香程。颧髎、下关、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荣,渊液、乳中、鸠尾下,腹哀臂后寻肩贞。阳池、中冲
  • 123 卷四·太乙歌   其法:从冬至、立春数起,至立冬、中宫止,复从冬至起。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巳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夏戊辰已巳巽,阴洛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直
  • 124 卷四·禁针穴歌   脑户、顖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
  • 125 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问:“经脉有奇经八脉。”   《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任、有督、有带之脉,凡此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
  • 126 卷四·三衢杨氏补泻   一、爪切者: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二、指持者:  
  • 127 卷四·生成数(聚英)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 128 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素问》补肾俞注云:“用圆利针,临刺时,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患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
  • 129 卷四·南丰李氏补泻   《图注难经》云:『手三阳,从手至头,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足三阳,从头至足,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足三阴,从足至腹,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
  • 130 卷四·神应经补泻   泻诀直说:   宏纲陈氏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
  • 131 卷四·内经补泻   帝曰:“余闻刺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歧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
  • 132 卷四·难经补泻   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 133 卷四·素问九针论   九针式   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   歧伯对曰:“一曰镵针,取法于巾针,头大末锐,末平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针如卵形,圆其末,长一寸六
  • 134 卷四·腹部中穴歌   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交、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膀门二寸,侠脐天枢,期、章二门,不可不知。
  • 135 卷四·中指取寸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头部直寸,并依此法取。眼内眦
  • 136 卷四·背部俞穴歌   二节大椎,风门、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俞、三焦,肾俞、气海,大肠、关元,小肠、膀俞,中膂、白环,上、次、中、下,膏肓、患门,四花六穴,腰俞、命门,穴皆可彻。
  • 137 卷三·策   诸家得失策   问:“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人身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
  • 138 卷三·刺法启玄歌(六言)   十二阴阳气血,凝滞全凭针焫,细推十干五行,谨按四时八节。   出入要知先后,开合慎毋妄别,左手按穴分明,右手持针亲切。   刺荣无伤卫气,刺卫无伤荣血,循扪引导之因,呼吸调和
  • 139 卷三·针法歌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   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   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   次提针向病,针退
  • 140 卷三·行针指要歌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侠脐上边取。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
  • 141 卷三·补泻雪心歌(聚英)   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别。拈指向外泻之方,拈指向内补之诀。   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曳。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上曳。   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
  • 142 卷三·行针总要歌   黄帝金针法最奇,短长肥瘦在临时,但将他手横纹处,分寸寻求审用之。   身体心胸或是短,身体心胸或是长,求穴看纹还有理,医工此理要推详。   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
  • 143 卷三·针内障要歌   内障金针针了时,医师治法要精微。绵包黑豆如球子,眼上安排慢熨之。   头边镇枕须平稳,仰卧三朝莫厌迟。封后或然微有痛,脑风摔动莫狐疑。   或针或熨依前法,痛极仍将火
  • 144 卷三·针内障秘歌(杨氏)   内障由来十八般,精医明哲用心看,分明一一知形状,下手行针自入玄。   察他冷热虚和实,多惊先服镇心丸,弱翳细针粗拨老,针形不可一般般。   病虚新瘥怀妊月,针后应知将息难,
  • 145 卷三·肘后歌   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   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叉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   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
  • 146 卷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 147 卷三·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148 卷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承山配,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
  • 149 卷三·杂病十一穴歌   攒竹丝空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针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疴病不侵。依此下针无不应,管教随手便安宁。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
  • 150 卷三·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前后施。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   脾病血气先合谷,后刺三阴交莫迟。如中鬼邪先间使,手臂挛痹取肩髃。   脚若转筋并眼花,先针承山次
  • 151 卷三·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杂病随症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脏腑俞募当谨始。   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伤寒一日太阳风府,二日阳明
  • 152 卷三·胜玉歌(杨氏)   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
  • 153 卷三·玉龙歌(杨氏注解)   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   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医者行针殊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   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
  • 154 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
  • 155 卷三·百穴法歌(神应经)   手之太阴经属肺,尺泽肘中约纹是,列缺侧腕寸有半,经渠寸口陷脉记。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寻,爪甲如韭此为的。   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号商阳,本节前
  • 156 卷三·六气为病歌   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腰戾,本足肝胆二经,厥阴风木之气。   诸病喘呕及吐酸,暴注下迫转筋难,小便浑浊血溢泄,瘤气结核疡疹斑。   痈疽吐下霍乱症,瞀郁肿胀鼻塞干,鼽衄淋泌
  • 157 卷三·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诸风掉眩乃肝木,痛痒疮疡心火属,   湿肿满本脾土经,气贲郁痿肺金伏,   寒之收引肾水乡,五运主病枢要目。
  • 158 卷二·流注指微赋(窦氏)   疾居荣卫,扶救者针。观虚实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   是见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溪谷;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   原夫指微论中,赜义成赋,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   
  • 159 卷二·兰江赋(杨氏书)   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我今咏此兰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   先将八法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头部须还寻列缺,痰涎壅塞及
  • 160 卷二·灵光赋(针灸大全)   黄帝歧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聋气闭听会间。   两鼻鼽衄针禾髎,鼻窒不闻迎
  • 161 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   夫治病之法,有针灸,有药饵,然药饵或出于幽远之方,有时缺少,而又有新陈之不等,真伪之不同,其何以奏肤功,起沉疴也?惟精于针,可
  • 162 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
  • 163 卷二·玉龙赋(聚英)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
  • 164 卷二·标幽赋(杨氏注解)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故《素问》诸书,为之首载,缓、和、扁、华,俱以此称神医。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近世此科几于绝传,良为可叹
  • 165 卷二·席弘赋(针灸大全)   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   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 166 卷二·百症赋(聚英)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顖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面上虫行
  • 167 卷二·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   手太阴兮大指侧,少商、鱼际兮太渊穴。经渠兮列缺,孔最兮尺泽。侠白共天府为邻,云门与中府相接。   手阳明兮,大肠之经。循商阳兮,二三而行。历合谷、阳溪之溪,过偏历、温溜
  • 168 卷一·标本论   歧伯曰:“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它病。先病而后
  • 169 卷一·难经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手太阳
  • 170 卷一·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歧伯曰:“凡刺有十二,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二曰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三曰
  • 171 卷一·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歧伯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弗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 172 卷一·五刺应五脏论   歧伯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无针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以应肺也。二曰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以取经络之血,以应心也。三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
  • 173 卷一·九刺应九变论   歧伯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者,刺诸经荣输、脏腧也。二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三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五曰分刺者,
  • 174 卷一·刺法论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歧伯曰:“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已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
  • 175 卷一·刺禁论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歧伯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谓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谓肾神,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 176 卷一·诊要经终论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歧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
  • 177 卷一·卫气行论   黄帝问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
  • 178 卷一·巨刺论   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   歧伯曰:“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
  • 179 卷一·经刺论   歧伯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
  • 180 卷一·缪刺论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歧伯对曰:“夫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
  • 181 卷一·调经论   黄帝问曰:“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歧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
  • 182 卷一·刺水热穴论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歧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 183 卷一·骨空论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歧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大风汗出,灸譩嘻
  • 184 卷一·经络论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
  • 185 卷一·皮部论   帝曰:“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歧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 186 卷一·长刺节论   歧伯曰:“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
  • 187 卷一·刺志论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歧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
  • 188 卷一·刺齐论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歧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 189 卷一·刺要论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歧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
  • 190 卷一·奇病论   黄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   歧伯曰:“名曰胞之络脉绝也,无治,当十月复。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名曰息积,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人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名
  • 191 卷一·刺腰痛论   黄帝问曰:“腰痛起于何脉。刺之奈何?”   歧伯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
  • 192 卷一·刺疟论   黄帝问曰:“刺疟奈何?”   歧伯对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筩,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
  • 193 卷一·刺咳论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歧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
  • 194 卷一·刺热论   黄帝问曰:“五脏热病奈何?”   歧伯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
  • 195 卷一·针灸直指   针灸方宜始论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
  • 196 卷一·针道源流   《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

关于我们 | 申明:本站所有古诗词及相关同容皆来自网络

copyright 2020 古诗大全:www.gushixiu.net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