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

  • 文子
    《汉书·艺文志》类著录《文子》九篇,文子无所不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文子·上德》篇有明显的《易》学特色。《上德》解易与《彖》《象》为同一思想脉络的发展。《文子》认为无为并非绝对消极的不动,而是排除主观偏见,按规律办事,指出“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也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而成事。《文子·九守》的宇宙生成模式“一→天地→四时→阴阳→人虫→刚柔→万物”

文子

  • 1 卷十二 上礼 老子〔文子〕曰:上古真人,呼吸阴阳,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领理隐密自成纯朴,纯朴未散,而万物大优。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悟乎天地之间,其德
  • 2 卷十一 上义 老子〔文子〕曰: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于虚无,可谓达矣。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性
  • 3 卷九 下德 老子〔文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养生之末也。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民交让争处卑,财利争受少,事力争就劳,日化上而迁善,不知其所
  • 4 卷十 上仁 老子〔文子〕曰: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静即下不扰,下不扰即民不怨;下扰即政乱,民怨即德薄。政乱,贤者不为谋;德薄,勇者不为斗。乱主则不然,一日有天下之富,处一主之势,竭百姓之力
  • 5 卷七 微明 老子〔文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知之浅,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内;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
  • 6 卷八 自然 老子〔文子〕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去恩慧,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奸伪,则贤不肖者齐于道矣。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
  • 7 卷五 道德 文子〔平王〕问道,老子〔文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
  • 8 卷六 上德 老子〔文子〕曰:主者,国之心也。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接乱。故其身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仰视屋树,退而因川,观影而知持后,故圣人虚无因
  • 9 卷三 九守 老子〔文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骸谤于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
  • 10 卷四 符言 老子〔文子〕曰: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天地而无表里,洞同覆盖而无所[石亥]。是故,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老子〔文子〕曰
  • 11 卷二 精诚 老子〔文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阴阳和,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
  • 12 卷一 道原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泏,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劳,无所朝

关于我们 | 申明:本站所有古诗词及相关同容皆来自网络

copyright 2020 古诗大全:www.gushixiu.net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