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文名篇 > 春秋繁露 > 止雨第七十五翻译赏析

春秋繁露

止雨第七十五
《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存《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止雨第七十五

书籍:春秋繁露    更新时间:2021-04-13

雨太多,令县邑于土日塞水渎,绝道,盖井,禁妇人不得行入市,令县乡里皆扫社,下县邑若丞合史啬夫三人以上,祝一人,乡啬夫若吏三人以上,祝一人,里正父老三人以上,祝一人,皆斋三日,各衣时衣,具处一,黍盐美酒财足祭社,击鼓三日,而祝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祝曰:“嗟!天生五谷以养人,今淫雨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清酒,以请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阴灭阳,不顺于天,天之常意在于利人,人愿止雨,敢告于社。”鼓而无歌,至罢乃止。凡止雨之大体,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而乐也,开阳而闭阴,阖水而开大,以朱丝萦社十周,衣赤衣赤帻,三日罢。

二十一年八月甲申朔丙午,江都相仲舒告内史中尉:阴雨太久,恐伤五谷,趣止雨,止雨之礼,废阴起阳,书十七县、八十离乡,及都官吏千石以下夫妇在官者,咸遣妇归,女子不得至市,市无诣井,盖之,勿令泄,鼓用牲于社。祝之曰:“雨以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以请社灵,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阴灭阳,不顺于天,天意常在于利民,愿止雨,敢告。”鼓用牲于社,皆壹以辛亥之日,书到,即起县社令长若丞尉官长,各城邑社啬夫里吏正里人皆出,至于社,下餔而罢,三日而止,未至三日,天?亦止。

《止雨第七十五》相关文章

  • 《邱明》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指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着《春秋左氏传》。 史官: 主管文书﹑典籍,并负责修撰前代史书和搜集记录当代史料的官员。 春秋: ①年岁;光阴:苦度春秋|他在讲台上耕耘了四十个春秋。
  • 《披书》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1.开卷,读书。 2.翻阅文书。 读书: 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读书声ㄧ读书笔记 ㄧ读书得间(读书时能发现问题)。 ②指学习功课:他读书很用功。 ③指上学:当时,我还在读书
  • 《虀臼》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1.捣姜椒等辛辣食品用的器具。 2.“辞”字之隐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
  • 《公车》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1.君主的兵车。 2.官车。 3.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后以指此类官署。 4.汉代以公家车马递
  • 《肝气》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①中医指有两肋胀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的病。 ②容易发怒的心理状态。 (1) [disease with such symptoms such as costal pain,vomiting,diarrhoea,etc.]∶中医指两肋胀痛
  • 《风言雾语》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指隐约其辞的传闻。 隐约其辞: 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传闻: 非亲见亲闻,而出自他人的转述。亦指所传闻的事。
  • 《舂簸》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舂谷簸糠。 舂谷: 舂捣谷物。古代女奴所服的一种苦役。 簸bò ㄅㄛˋ 〔簸箕〕a.扬糠除秽、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条或铁皮制成,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b.簸箕形的指纹(“箕
  • 《无价之寳》 原文翻译 - - 成语大全 - - 成语名称:无价之寳成语读音:wú jià zhī bǎo成语解释:见“ 無價寳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 《瞠乎其后》 原文翻译 - - 成语大全 - - 成语名称:瞠乎其后成语读音:chēng hū qí hòu成语解释:瞠:瞪着眼看;其:代词,他。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成语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成
  • 《谷部·罂子粟》 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 - - 释名 米囊子、御米、象谷。 气味 (米)甘、平、无毒。(壳)酸、涩、微寒、无毒。 主治 反胃吐食 。用白罂粟米三合、人参末三钱、生山芋五寸(切细),加水二升三合,煮成六合,再加生姜汁

关于我们 | 申明:本站所有古诗词及相关同容皆来自网络

copyright 2020 古诗大全:www.gushixiu.net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