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文名篇 > 晏子春秋 >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翻译赏析

晏子春秋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
《晏子春秋》,又称《晏子》,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晏子春秋》由于在宋代被学者认为是伪书,研究之人甚少,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晏子春秋》后,《晏子春秋》为伪书的说法不攻自破,该书思想内容丰富,不仅体现了晏婴的为政思想,也展现了齐国的政治现状,对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

书籍:晏子春秋    更新时间:2021-04-13

景公问晏子曰:“谋必得,事必成,有术乎?”晏子对曰:“有。”公曰:“其术如何?”晏子曰:“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公曰:“奚谓也?”对曰:“其谋也,左右无所系,上下无所縻,其声不悖,其实不逆,谋于上,不违天,谋于下,不违民,以此谋者必得矣。事大则利厚,事小则利薄,称事之大小,权利之轻重,国有义劳,民有如利,以此举事者必成矣。夫逃人而谟,虽成不安,傲民举事,虽成不荣。故臣闻义谋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故及义而谋,信民而动,未闻不存者也。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其义,事必因于民。及其衰也,建谋者及义,兴事伤民。故度义因民,谋事之术也。”公曰:“寡人不敏,闻善不行,其危如何?”对曰:“上君全善,其次出入焉,其次结邪而羞问。全善之君能制;出入之君时问,虽日危,尚可以没身;羞问之君,不能保其身。今君虽危,尚可没其身也。”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相关文章

  • 《靦颜事仇》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谓不知羞耻地为仇敌做事。 仇敌: 1.有积恨的敌人。 2.指仇恨﹑敌对。 做事: 1.从事某种工作或处理某项事情。 2.犹作主。 3.担任固定的职务;工作。
  • 《疏米》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1.亦作“踈米”。 2.粳米。 粳米: 粳稻碾出的米。 米mǐ ㄇㄧˇ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
  • 《螓蛾》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见“螓首蛾眉”。 螓首蛾眉: 螓:蝉的一种。螓首:额广而方;蛾眉:眉细而长。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蛾é ㄜˊ 昆虫,与蝴蝶相似,体肥大,触角细长如丝,翅面
  • 《金声玉润》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金:指钟;玉:指磬。比喻文章气韵优美。 文章: ①单独成篇的文字作品:写文章。 ②文辞: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③礼乐制度:考文章,改正朔。 ④花纹色彩:五色文章。 ⑤比喻隐含的意思:话
  • 《胶印》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用胶版印刷。印版不直接和纸张接触,先把油墨从印版移印到有弹性的胶布面,由胶布面转印到纸上。 [offest printing] 用胶版印刷 纸张: 纸的总称。纸以张计,故称。 直接: 不经
  • 《多文强记》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见闻: 见到和听到的事:见闻广ㄧ增长见闻。 丰富: ①(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物产丰富ㄧ丰富多彩 ㄧ丰富的知识。 ②使丰富:开展
  • 《兜楼婆香》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梵语。乳香;苏合香。 苏合香: 1.金缕梅科乔木。原产小亚细亚。树脂称“苏合香”,可提制苏合香油,用作香精中的定香剂;亦可杀虫,治疥癣;中医学上用为通窍﹑开郁﹑辟秽﹑理气药。 2
  • 《绰绰有裕》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绰绰:宽裕舒缓的样子;裕:宽绰,宽缓。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it's more than enough] 绰绰:宽裕。形容非常宽裕,用不完 不慌不忙: 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
  • 《日长似岁》 原文翻译 - - 成语大全 - - 成语名称:日长似岁成语读音:rì cháng sì suì成语解释:一天像一年一样长。形容时间过得太慢。成语出处:宋·陆游《秋思》诗:“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成语造句:无成
  • 《流水游龙》 原文翻译 - - 成语大全 - - 成语名称:流水游龙成语读音:liú shuǐ yóu lóng成语解释:比喻川流不息的车马。 >> 流水游龙的故事成语出处:语出《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

关于我们 | 申明:本站所有古诗词及相关同容皆来自网络

copyright 2020 古诗大全:www.gushixiu.net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