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文名篇 > 道德经 > 老子第七十七章翻译赏析

道德经

老子第七十七章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第七十七章

书籍:道德经    更新时间:2021-04-14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注释

1、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

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此处仍予保留。

引语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他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因而,这一章是七十四章、七十五章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评析

本章主旨的是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张松如指出,“老子把他从自然界得来的这种直观的认识,运用到人类社会,面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阶级压迫的不合理现实,他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他的主张,他的愿望。可是,现实怎么样呢?现实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校读》第414页)杨兴顺说:“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有利于富人而有损于贫者,‘天之道’,有利于贫者,给他们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贫者濒于‘民不畏死’的绝境。”胡寄窗说:“老子所以产生这种分配观念,由于他们认为自然规律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应该使贫富平均,大家有利。天之道虽主损有余以补不足,但损有余的结果会更增加被损者的利益,因为‘物或损之而益’。由于现实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存在领主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也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与富商大贾的剥削,所以,老子企图以‘天之道’警诫他们,使他们本着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他们要求富者能够作到‘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则物无弃物’。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一点看来,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虑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时,他们并没有提出任何积极的斗争纲领,而是向剥削者说教,妄想他们发善心,这又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的软弱无能。”(《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第212页)以上诸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上找到老子在均贫富问题上的合理之处和症结所在。

《老子第七十七章》相关文章

  • 《养乱》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1.养成祸乱。 2.姑息﹑纵容叛乱。 姑息: 无原则地宽容:对自己的错误不应该有一点儿姑息。 纵容: 放纵,容忍,该制止的也不制止:一味纵容对孩子没好处。 养成: 1.培养而使之形成
  • 《显附》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显明切近。 切近: 贴近;相近:居庸切近京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显明: 1.光明高尚;贤明。 2.表明;清楚地显示出来。 3.鲜明;明亮。 4.指日出。 附f
  • 《清淳》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1.品德高洁而纯朴。 2.清洁淳正。 品德: 即“道德品质”。 高洁: 高尚纯洁:品行高洁丨 高洁的情怀。 纯朴: 1.未经砍雕的原木。 2.纯洁质朴。 淳正: 忠厚正直。 清洁: 1
  • 《摹帖》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描摹法帖。谓以薄纸覆字帖上依其笔画摹写。 摹写: ①临摹:摹写逼真。 ②描写:摹写人物情况|别后新诗巧摹写。 法帖: 临摹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的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家书法的法
  • 《名字》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1.人的名与字。 2.指姓名。 3.名称;名号。 4.命名;称其名。 5.犹名誉;名声。 6.即名词。 (1) [name] (2) 人的称号。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旧说上古婴
  • 《密札札》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稠密的样子。 札札: 1.象声词。 2.叠音词缀。表示程度深。 样子: 1.供人效法﹑模仿的榜样和式样。 2.情形,形势。 3.人的模样或神情。 4.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状态。 5
  • 《具狱》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1.备文定案。 2.据以定罪的全部案卷。 定案: 对案件、方案等做最后的决定:拍板定案。 备文: 1.具备文饰。 2.准备文件。 案卷: 旧称“卷宗”。一组具有有机联系、经过
  • 《登涂》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见“登途”。 登途: 1.亦作“登涂”。 2.上路;起程。 涂(塗)tú ㄊㄨˊ 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涂饰。涂漆。涂抹。 乱写:涂鸦。 用笔抹上或抹去:涂改。涂窜。涂乙
  • 《迟徐》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1.亦作“遟徐”。 2.犹缓慢。 缓慢: 不迅速;慢:行动缓慢。 徐xú ㄒㄩˊ 缓,慢慢地:徐步。徐缓。徐图。徐徐。 姓。 迟(遲)chí ㄔˊ 慢,缓:迟缓。迟笨。迟钝。迟疑。迟
  • 《不辰》 原文翻译 - - 词语大全 - - 不得其时。 不得: 1.不能得到;得不到。 2.不能;不可。 其时: 1.那时;当时。 2.犹言正当时;正是时候。 不bù ㄅㄨˋ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

关于我们 | 申明:本站所有古诗词及相关同容皆来自网络

copyright 2020 古诗大全:www.gushixiu.net 版权所有